斯坦福法学院见闻(一)

新闻动态 > 学院动态

2008-09-24

提示:MARK ZHANG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,严禁转载。

小胡,我已来斯坦福50多天了,上次参加了lawspirit的聚会(http://www.lawspirit.com/cn/2008-03-31/1206938538d1088.html),受益很多,一直想给lawspirit的网友写点东西。下面我就自己这近两个月的观察和感受点滴跟大家交流一下,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有用而且有趣的信息!


一、研究生学员的构成

       斯坦福法学院致力于培养"法界精英",跟其他知名法学院相比,规模一直比较小。每届JD(读完大学本科其他学位后再读法学学位)学生不到200人,研究生本世纪初才开始招,现在规模也非常小。我们有三个研究生班:一个是我所在的"科技法"班,12人;一个是"公司法"班,13人;最后是"SPILS"班,13人。

       我看过这些学员的简历,基本上都毕业于本国一流的法学院,来自各个比较有名的外资所(如这几个班上有几个同学来自贝克麦坚时世界各地的分所),一多半都已有在本国之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,做了几年的ASSOCIATE(执业律师)后,来读研究生学位。很多人毕业后会考个美国纽约州的律师证,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(MARKETABILITY)。来自各国本土律所的人比较少。


       斯坦福最近几年才开始上LLM项目(业界所谓的"老流氓"),刚开始很少招中国人,但随着"中国因素"越来越重要,现在中国人的比例变得很大了。今年这三个班有6个中国人,除我之外,两个来自金杜,三个来自国外知名律所在上海的办事处。


      我上周末去了趟BERKELEY找一个朋友玩(他是我供职于贸促会下面的一个IP事务所时的同事,后来去金杜做合伙人,今年也出来读书了)。他介绍说BERKELEY的LLM项目比较大,今年招了100个"老流氓",其中有7个来自中国大陆。这些LLM基本上也是来自各外资所。BERKELEY今年的LLM学费是42000美金(我怀疑是为了"教育产业化",因为BERKELEY是公立学校,在接受捐赠上不如斯坦福有优势),但即便如此,申请竞争还是很激烈,因为和收益相比,很多人认为这笔钱还是值得投资的。


     美国律师行业是非常讲究出身的,"名分"因素好像比国内还要重。读个名校,对以后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。根据NEWS WEEK每年的排名,斯坦福法学院最近十多年跟哈佛并列,两个学校轮流坐第二名的位置(耶鲁一直稳坐第一把交椅)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目前9名大法官,有4名出自斯坦福;前100个律所中,94个律所有斯坦福的毕业生做合伙人。它的毕业生平均起薪最近几年是全美法学院最高的,学院网上公布的2005年毕业生起薪平均为13.5万美金,听今年毕业的同学说去年毕业生起薪平均达到了16万美金。说句丑话我去年申请留学有些临时起意,对美国法学院没什么研究,几个学校的申请都是赶在报名截止日提交的,连托福成绩都是今年一月底考完后补交的(强烈建议大家不要这么干!),能被斯坦福录取,可能有些幸运的因素(听说录取率好像是15:1)。不过这次申请留学的经历也给我一个启发,那就是要敢于尝试,就像斯坦福教育新生的那样,"BE BOLD(大胆一点)"。人很多时候是被自己划定的圈子给限定住了。

二、法学院学习感受


         法学院的学习是比较STRESSFUL的。WORKING UNDER PRESSURE(在压力下工作),是做律师的一个基本要求,法学院的学生们在学校里就体会到了。用斯坦福法学院的一个期刊的话来说,她的学生都是"INSANE WORKHOLIC(疯狂的工作狂)"。学院创造了很好的读书环境:自习室全天24小时开放。我注意到有些容貌姣好,身材错落有致的女孩成天捧着上千页的案例书(比砖头还要厚!), 尼姑打坐般在那里"念经",真是好辛苦!我这个"老流氓"跟他们相比,确实有点"老牛啃不动了",读不上两三个小时就要打打瞌睡。我把坐飞机用的充气枕放在图书室,每天上午、下午、晚上趴在卓上各睡一刻钟"充电",在别人眼里估计也是一景。


         斯坦福的LLM项目跟其他学校的LLM项目比起来,学习压力好像比较大一点,因为至少毕业要求的学分比其他学校的LLM高2-4个学分。大家总体上读书还是比较用功的,因为功课逼着大家不能不用功。美国有个讲法学院生活的故事片"PAPER CHASE",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。

         美国法学院的教学方式一是案例教学,老师指导学生分析一个个的经典案例,从案例里抽出规则;二是"苏格拉底"式教学法,就是老师在课堂上随时可能叫到你,要你做个案例的案情陈述(BRIEF),或者找出问题点(ISSUE),或者分析推理过程(REASONING),或者问你的个人意见。有时老师会现场编个故事,要你以客户律师的身份给法律意见。我们每个班上只有十多个学生,被老师点到的机率非常高。这种教学方式逼着大家课前老老实实地学习指定材料。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实用。

       我大体还算适应这种上课方式,因为我从来就是个"问题青年",比较喜欢思考问题。我上课时还"反守为攻",频频提问,算作练口语罢。但说实话,这种上课方式,比较挑战人的神经,至少上课精神不敢溜号,去欣赏前排女孩的美腿(好多女孩的短裤简直短到大腿根!)。


       虽然以前在国内法学院也系统学习了知识产权的课程,但当时没什么实务经验,学习后也没多大印象。这次来美国重新学习(我今年修了"版权法"、"专利法"、"知识产权国际问题"、"知识产权论坛"、"法律写作"五门课程),深刻感觉到郑成思老师一直强调的一句话的意义,即我们要学习参考国外的先进理念,因为国内争论的一些法学问题,人家早就争论过并大体解决了。我发现我们国内遇到的所有"前沿"问题,美国、欧盟已经很早就探讨过并以达成一些共识。而且人家的很多法律智慧,是值得我们借鉴的。斯坦福有两名在知识产权界很有声望的教授,我现上他们开的三门课,感觉人家确实很有水平。我们有个中国同学对其中一位PAUL GOLDSTEIN教授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,成天追着他问问题,让美国教授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学习热忱。

三、中国律所及律师的美国业务机会

     上周末去BERKELEY玩时跟我原来在贸促会下面的一家IP所的一位部门女同事交流了一下。其实说不上"交流",主要是我在"洗耳恭听"。她从那家IP所离职后去金杜做合伙人,2006年去BERKELEY读LLM,毕业后考了纽约的律师证,现在一家美国律所做律师。她很适应这里的环境,做得非常出色,现在所里让她做好多见客户的工作,从大公司那里争取中国业务。根据她的介绍,美国大公司在中国的知识产权业务需求量非常之大,机会多多。她主要是跟所里的合伙人去一些大公司或者一些利益集团谈项目。


        根据我的观察,外所做中国IP业务,挣钱的大头不是在做诉讼、维权打假,而好像在搞产权交易(许可等),咨询等一些项目。美国娱乐业发达,版权是很大的一块业务。在美国,现在ENTERTAINMENT LAW十分热门,但国内好像还没有跟上趟,估计是因为市场需求原因吧。

       外国大公司的法律业务比较讲究"门当户对",首先想到的是一直跟它们合作的大律所,其次才会考虑国外本土的知名律所。国内有些IP所其实业务能力还是不错的,但是因为知名度没上去,没有"品牌效应",导致国外大公司常常在国内找不到合适的律师或者IN-HOUSE COUNSEL。据这位前女同事讲,她现在去见客户,几乎每个客户都会请她推荐国内英文功底好、熟悉中国知识产权的律师,她都快成猎头了。涉外律师,在最近十年内,仍将是一个相对稀缺的资源。

 

四、美国律所和律师的情况

      美国律所的竞争非常激烈,年轻律师的压力相应非常大。他们一毕业就被戴上其他行业望尘莫及的高薪酬的"金手铐",没日没夜地给所里卖命。现在大所给律师规定的账单小时在2000小时左右,一个律师很多时候每周要出60多个小时的账单,压力非常大。能做到合伙人的毕竟是少数人,一些人干上几年后就分流了,特别是女性同胞。美国有50%的法学院学生是女孩,但只有17%的合伙人是女性。


        因为竞争激烈,美国律所非常重视营销工作。据我的这位前女同事介绍,她所在的所专门有个十多人的"市场部"搞营销工作。律师出去跟客户谈项目,PPT都是这个市场部准备的,当然律师会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意见修改。他们出去见客户之前,市场部还会做很深入的调研工作,并提交调研报告。如他们上周去拜访一家大制药公司,临走前市场部拿出了好几十页的调研报告,包括该公司的总体情况、以往的知识产权记录、整个制药行业目前的热点问题、跟他们会谈的几个对方管理人员的背景情况,包括毕业院校、以往工作经历乃至个人兴趣等,供他们套近乎。这些营销做法都是值得国内律所借鉴的。

     有些美国律所在培训上也是很舍得花钱的。这位前女同事最初也是英语专业出身的,工作这么多年,很少有人说她英语有问题,但到了这个外所之后,该所专门从外面请了一个资深的培训员,每周给她上一次课,一方面给她改她准备的法律文件,包括每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意,一方面培养她的演讲、沟通技巧。这个培训一直进行了一年,她感觉受益匪浅,现在精神气质完全变了,举手投足俨然一副精明强干,自信满满的女律师形象。


       总体而言,我认为出来读一年书、看看世界,对个人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,这不仅仅是"镀金"。


       美国是个大染缸,什么东西到这里来就变质,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。美国式"中餐"大家没吃过,但可能也听说过吧!我前天晚上去斯坦福体育馆去打球,看到有个馆在练"中国武术",一群学员围着两个在地板上慢动作用腿踢来提去的家伙又蹦又跳,还唱歌拍巴掌,敢情这就是"武术"呀!估计是印度瑜伽、韩国跆拳道、外加非洲HIP HOP的"五禽戏"。这边还有不少中国留学生,我跟他们接触时,发现他们的味道变得"美国化"了。我在这里呆满一年,估计也会不知不觉改变很多。希望是往好的方向发展吧!

   时间有限,这次就写到这里。

    MARK ZHANG

报名咨询

409462648
010 - 82191596
info@lawspirit.com

试听申请区

  • 姓名
  • 电话
  • E-mail
  • 试听课程